導語:2007年,Apple發布了第一代iPhone,喬布斯說“蘋果重新發明了手機”。十年後,全球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63%,重新定義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有沒有想過,下一個改寫人類生活的黑科技會是什麼?2016年,Doppler推出here one,這一有可能將人類從手機設備中解放出來的產品,從設計之初就被Google、Apple、Amazon等巨頭公司所看好,究其詳細原因及未來發展請詳讀來自Fast Company的這篇文章Google、Apple及Amazon的智能語音助手(AI voice assistance)產品得到爆炸式發展後,競相將智能手機業務轉向了耳機產品。2016年10月,來自科技行業的一個很牛的團隊,用了很長時間向大家展示了由一家名為Doppler Labs的初創公司生產的產品。這個產品,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和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各得到一個,蘋果互聯網首席執行官艾迪庫伊和蘋果Beats耳機組負責人吉米伊維恩也各得到一個。同樣得到的,還包括來自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騰訊的高級管理人員。Doppler的這款Here One預生產的無線耳塞,不僅能夠過濾掉多餘的背景噪音,放大房間內特定人的聲音,甚至還可以與說外語的人交談。一位Doppler職員曾用西班牙語問了一個問題,大約半秒鐘後,Here One佩戴者便聽到了電腦翻譯的英文聲音。 已經至少有兩家公司對Doppler進行非正式收購,但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提出足夠高的價格來說服Doppler放棄獨自推出這一新產品的計劃。最終產品未能實現市場化銷售,一年後該公司被關閉。但這不是故事的結局,在公司關閉後的幾週內,超過一半的Doppler高級技術人員都去了科技巨頭公司就職。目前,Fast Company已經了解到,Google、Apple及Amazon各自都已設立高優先級項目,以便在Doppler研究中斷的地方繼續發展。據消息人士稱,這三個項目都致力於將助聽器的實用性與高端耳機的娛樂價值相結合併在此基礎上延展更多可能性。由於這三家公司已宣布進入醫療保健計劃,他們可以輕鬆添加從計數步驟到測量氧飽和度等的健康監測傳感器。雖然可能數年後才能實現,但如果可以通過一種通用的入耳式計算機就可以讓消費者從手機中解脫出來,那麼任何一個參與者都不會退出。“說到底,這個想法是要把用戶的時間從智能手機那竊取過來,” Doppler前音頻工程主管Gints Klimanis說。“智能手機可能永遠不會完全消失,但語音命令和聽力設備的結合可能成為任何命令的主要觸發接口。”Google、Apple、Amazon和微軟的發言人均拒絕對本文發表評論。為什麼是可穿戴設備,為什麼是現在?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裡,Doppler和其他創業公司一直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失敗)將“智能語音設備”與高音質、長電池續航時間及其它炫酷功能相結合來推出,以引爆市場。一時間諸如Amazon Alexa,Apple Siri,Google智能助理和微軟Cortana等個人語音助手產品迅速湧現,帶來iPhone觸摸屏手機推出後的最大交互模式的變革,也正因為此,科技巨頭都紛紛對可穿戴智能語音設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Strategy Analytics的分析師Cliff Raskind表示,我們希望可以使用這種不需要觸摸的交互技術,讓智能語音設備成為近幾年來發展最快的硬件市場。到2023年,63%的美國家庭將使用像Amazon Echo或Google Home這樣的設備,遠遠超出2014年的0.03%和2017年的16%。Comscore預測,到那時(2023年),美國人將會使用語音而不是鍵盤輸入來進行谷歌搜索查詢。根據Juniper Research的數據,未來根據語音搜索帶來的廣告市場將達到120億美元。其實未來可達到的市場價值不僅僅如此,可穿戴智能語音設備的可工作時間將遠遠多於用戶清醒的時間,而且還可以為這些科技巨頭們帶來更多關於用戶行為及想法(關於想法數據的獲取並不是進入人的大腦,只要用戶說“Alexa,買**”就可以知道用戶的預購買想法)的數據。耳朵便是通往未來的媒介“科技公司可以用耳機設備實現更多的功能,而不僅僅是放大音樂和打電話,虛擬語音助手可以一直在你的耳邊,關注並提醒用戶的身體健康問題”Satjiv Chahil說道,他是前Apple公司的營銷主管,近幾年為助聽器製造商Starkey Hearing Technologies提供諮詢服務。智能耳機的特性可以產生很大的價值,它們被放置在距離人類嘴巴幾英寸的地方,可以比整個房間的智能揚聲器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話語。與眼睛不同,即使用戶睡著了,但耳機仍在工作,是身兼數職的終極多面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因開車時試圖發短信而喪命,但是大多數人在談話或口述信息甚至在播放音樂或有孩子們吵鬧的環境下都可以安全駕駛。耳機不會擋住用戶的視線,因此Jony Ive(apple首席設計師)未來可能更容易為耳機設計造型甚至推出隱形耳機設計,而不是為可穿戴眼鏡設備設計,還記得Google Glasses麼?這些不過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優勢,通過特定的傳感器和處理系統——可穿戴耳機設備可以判斷用戶正前方是商店的貨架還是路邊的廣告牌,在設備上添加心率監測器可以測量用戶當前的心率、添加腦電圖傳感器可以分析用戶的大腦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知道你在想什麼- 比如,從你身後的傳來的腳步聲會引起你多大的注意力。杜比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Poppy Crum說。的確,人工智能增強語音設備未來可以理解的信息將遠超過人類輸出的語音內容。總部位於英國劍橋的一家名為Audio Analytic的初創公司已經授權設備能夠識別窗戶破碎或嬰兒哭鬧的聲音。按照這個速度,亞馬遜不久就可以在聽到你咳嗽時向你推送Robitussin的廣告。可穿戴智能耳機仍長路漫漫對任何一個大眾智能設備的生產商而言,智能耳機都面臨著挑戰​​。這種裝置的體積必須很小,重要需要近乎於零,產品設計需要很貼合每個用戶解剖學意義上的獨特耳道,以緩解長時間佩戴引發的不適感。與此同時,還必須有至少和智能手機一樣的電池續航能力,強信號接受能力和主板處理器就更不用說了。另外還有耳垢的問題,以及如何不被頻繁的搖頭、揮手及拍耳等動作所干擾,這些問題都是一直以來行業內的難解之謎。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只有6%的美國人表示願意在公眾場合使用語音助手。智能助聽器的市場化也同樣面臨很大的挑戰,美國聽力損失協會(Hearing Lo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表示,大部分人(上億人)不會考慮頭戴或入耳式設備,而且目前購買了助聽器的4800萬美國人中,只有16%的人從中受益。以目前的這種消費趨勢來看,智能助聽器的市場規模化將推遲七年。雖然行業內有嚴格的監管政策,但也不能緩解這種緩慢的市場進程。助聽器已被定義為醫療器械,製造商生產的產品必須獲得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消費者也必須自費去看聽力醫生,並得到醫生的處方才可以購​​買,而這通常是不在保險範圍內的。消費者報告稱,為了保持銷售利潤的增長率,有五家公司已經壟斷了每年60億美元的助聽器行業,產品的平均銷售價格(一對)為2,700美元,頂配設備將達到10000美元甚至更高。目前,嚴格的監管政策趨於鬆動。去年8月,國會通過了“2017 OTC Hearing Aid Law(非處方助聽法)”。並將於2020年8月開始生效。屆時,公司將能夠在網上和在任何藥店向聽力有輕到中度損傷的人銷售非處方助聽器,就像眼鏡製造商可以將10美元的閱讀輔助器賣給那些不想找驗光師驗光配鏡的人一樣。 OTC Hearing Aid Law(非處方助聽法)的通過打開了一個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市場,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世界有11億的兒童和年輕人有聽力損失的風險,他們將在這個耳機爆發性增長的年代中長大。 這一法律也可能帶來另樣的影響,大家會突然發現,那些聽力不好經常說“什-麼-”的人,將更加頻繁的去Walgreens(美國沃爾格林公司是非藥店連鎖銷售機構) ,以幾百美元的價格買一台看起來和大眾消費品一樣的設備。很有可能,他們將會在售賣彩色iPhone外殼或FitBits旁邊的櫃檯買到它,而不是在老年人產品售賣櫃檯。該設備甚至可能將不作為助聽器銷售,而是作為具有“聽力增強”或“個性化”的藍牙耳機來售賣。“我等這個時刻等了20年,” Doppler前輔助功能業務副總裁KR Liu說,她從三歲起就已經戴著助聽器來來緩解聽力損失。“現在這些很棒的公司,可以做這些偉大的事情,用企業品牌的影響力來消除助聽器原來市場定位的尷尬性。”Doppler帶來的影響智能語音設備並不是Doppler創造出來的,但Doppler在不長的生命期內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音樂行業高管Noah Kraft和前微軟高管Fritz Lanman在2013年創建了該公司,以向Coachella人群推出可用於定制現場音樂聲音的產品,例如添加“模糊”效果或將音量設置到更高。2016年初,Doppler組建了一支很牛的音頻專家團隊,開發Here One,在撥打電話和音樂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增強性”功能。隨著產品功能的傳播開來,Doppler開始接受一些對可穿戴語音設備感興趣的科技巨頭公司的詢價,儘管Here One會在未來幾個月內上市,但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Kraft宣稱, 10月將舉行“展示月”。 由Doppler第一批投資者中的一個團隊主辦,活動地點設置在環球音樂辦公室的一間高檔會議室,從這個辦公室可以俯瞰到舊金山灣。前去參觀的包括Mary Meeker和Yuri Milner等風險資本家,亞馬遜及其位於矽谷的研發部門Lab 126以及Google,Apple和Facebook的團隊。雖然有幾家公司當場提出了一些非正式的收購價格,但沒有一家公司提出的價格接近Kraft和Doppler董事會對公司的估值。隨著2017年初Here One的上市,所有巨頭的美夢都破滅了。科技媒體稱here one雖然設計新穎,但電池壽命極短,且也很難解釋其與普通無線耳機產品的區隔,導致市場銷售不佳。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近四分之一的買家將here one作為傳統助聽器的替代品,且比助聽器更便宜、音質更好——Doppler之前並沒有對這一群體進行過針對性推廣。之後Apple的AirPods掀起了耳機市場的風暴,Doppler決定轉向。在工程師團隊繼續專注研發語音功能的同時,KR Liu在華盛頓特區開始主持OTC法案的遊說。該法案於去年8月通過成為法律時,Doppler卻陷入了困境。Kraft再次聯繫了那些能夠盡快見面的意向收購者。來自微軟的一個團隊,包括Nadella,探討了是否可以使用可穿戴設備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他們提出了幾個很有趣的想法,既然Here One有一個向內的麥克風,可以放大佩戴者自己的聲音,那可不可以用周圍人不會注意到的低分貝語音來命令Word或Excel呢?但最終,微軟還是​​決定放棄收購。來自Google的團隊考慮再三也決定退出,其中一支來自X“moonshot工廠”,另一支來自公司的硬件部門,該部門正在尋找投資來完成其即將面世的產品Pixel Buds(又名“Pixel Duds” )。2017年9月,蘋果公司派出了一個團隊進行了又一輪談判,很明顯其實他並不會收購Doppler。自2011年以來,Apple就一直在學習聽力技術,與助聽器製造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Apple用戶可以將iPhone內置麥克風獲取的聲音直接輸出到助聽器(例如,學生可以將iPhone放在前面講課的老師旁邊,通過助聽設備來更清楚地聽講座)。該公司已投入大量資金開發如W1的通信芯片技術,這使得AirPods在音質,電池壽命和易用性方面脫穎而出。根據NPD Group的數據,AirPods在今年上半年佔據了所有無線耳機市場銷售額的24%,遠遠領先於排名第二隻有3%的Beats。儘管如此,蘋果公司仍然對Doppler的高級技術專家,特別是那些精通於聽力算法的技術人員感興趣,但他們卻不願意用足夠的價格來收購Doppler。Kraft(右上角,紅頭髮/鬍鬚)和之前的多普勒實驗室團隊。目前七人在亞馬遜,三人在蘋果,三人在谷歌,三人在杜比。[照片:多普勒實驗室提供]與亞馬遜的會談持續時間最長,也是最嚴肅的。憑藉設備強大的智能語音功能,用戶可以不依賴iPhone或Android設備就可以通過Alex語音助手購物。 Lab 126團隊多年來一直在尋找一種讓Alexa脫離原生設備的方法。但是考慮到Doppler的財務狀況正在快速下降- 可能是因為在談判過程中了解到了Doppler很多關於技術和業務的知識- 亞馬遜最後只給出了一個比較低的收購價格。最終Kraft沒有接受任何出價,選擇在幾週後關閉公司。後來,他將Doppler的知識產權賣給了杜比,後者一直專注於音頻軟件市場,所生產的軟件可以用來強化電影或其他媒介的聲音。杜比目前還尚未確認任何基於多普勒專利的新產品,但該公司首席科學家克魯姆說。“我們正在思考如何將杜比的技術,生態系統及知識如何與可穿戴語音市場相結合,這個過程需要一些時間。”“很高興聽到Doppler的願景能夠繼續存在,即使公司已經不存在了,”卡夫通過電子郵件說。“Doppler團隊一直在努力幫助實現入耳式計算機的成功,我們為此感到自豪。” Kraft拒絕就與Amazon, Apple和其他意向者的談判發表評論。下一步將是?Doppler消失了,但可穿戴語音智能設備的市場生命體徵正在變得越來越強烈。音頻技術人員的薪水正在飆升,大型科技公司給從創業公司和傳統助聽器公司出來的頂尖人才支付20萬美元的薪水。移動芯片巨頭高通公司在3月份推出了第一款專為智能語音產品設計的芯片,其它芯片公司也預計將在今年年底推出。Amazon, Google和Apple一直在秘密地運營著項目。三位前Doppler的員工表示,在去年談判的時候,Amazon就已經組建了一支由70名員工組成的智能語音設備研發團隊。雖然Google的硬件團隊仍主要在Pixel Buds和其它產品項目上,但Google的X部門正獨立研發入耳式計算機,同時Google的語音部門也在探尋語音助理與耳機設備更易接入的方式。與這三位前多普勒員工打過交道的人說到。Apple也在謹慎周密地運作著。消息人士稱,蘋果並沒有開發新的智能語音產品,而是在原有的產品上增加了新的語音功能。據彭博社稱,該公司將在年底前為音樂愛好者發布高端耳機,並推出AirPods的防水升級版,該設備將搭載語音激活設備的功能,只要用戶說“嘿,Siri”就可以激活設備。智能語音穿戴市場的先驅們已經為後入的大佬們們鋪好了路。在Doppler之前不久成立的德國公司Bragi最近也決定停止銷售其可穿戴語音設備,轉向軟件市場。首席執行官Nikolaj Hviid說:“當Apple和其它巨頭公司要切入你所在市場的時候,就需要改變你的投資方向了”,“但換個角度想,能得到這些公司的青睞真的很不錯”。譯指禪簡介:專注於翻譯國外泛互聯網領域的優質長文,精選高質量信息源,為國內互聯網用戶提供深度思考的視野和優質閱讀體驗。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olo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